日期:2025-07-26 07:53:57
新华社郑州7月25日电 (记者郑家宝、张阳)入伏以来,中部地区多地35℃以上高温天气频发,局部地区午后气温突破40℃。高温炙烤下,户外劳动者如何度过这个夏天?近期,记者走访街头巷尾和项目一线,探访户外劳动者工作环境,看看他们如何克服高温坚守岗位,工作单位又采取哪些措施为他们降温“送清凉”。
郑州站地处京广、陇海铁路交会枢纽,郑州电务段负责运维铁路铁轨的电务设备如同铁路的“神经中枢”。中午时分,郑州站枢纽道岔区域铁轨旁的温度可达50℃以上,作业人员裸露的皮肤在烈日下停留2分钟,帽檐遮挡不到的后颈就会晒得通红,工作服后背更是反复被汗水浸透。
“以前高温天最犯愁的就是上道作业,现在有了‘信号集中监测系统’,我们在室内就能给设备‘把脉问诊’。”在不远处的信号楼上,郑州电务段调度指挥中心值班员贾东红指着屏幕上跳动的曲线说。这套系统如同24小时不眨眼的“电子医生”,实时捕捉道岔动作曲线、轨道电路电压、电缆绝缘参数等120余项关键数据。车段、车间、班组三级人员轮流值守,一旦发现数据异常,只需精准通知现场人员针对性处置,大幅缩短了高温时段的户外作业时间。
以往,郑州信号车间巡检人员每周要徒步巡视往返两次,在高温下走完5公里路段,工装能拧出半瓶水。如今通过新的技术手段,以及现场配备的绿豆汤、冰镇西瓜和防暑药品,科技防线与人文关怀形成合力,在高温天既守住了安全,也护住了职工。
环卫工人周治平正在使用人脸识别进入户外工作者驿站。新华社记者 张阳 摄
城市之间的交通运行离不开铁路工人冒着酷暑仔细检修线路,而市内运转则少不了环卫工人的身影。
在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狮子山街道玫瑰湾社区,68岁的周治平正在用垃圾夹清理路边的垃圾。烈日炎炎,他穿的反光背心被汗水浸湿。“太热了,要休息一会儿了。”记者跟随他来到路对面的一处户外工作者驿站。
“驿站开着空调,十分凉爽。室内还有沙发、冰箱、微波炉、急救药箱、AED等设施,可以满足我们的多种需求。”环卫工人魏道会说。
据了解,当地政府通过购买社会服务的形式,委托武汉市洪山区乐达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派专人驻点,为户外工作者提供14项生活和政务服务。半个月前,驿站还举行了暑期送清凉的活动,为社区一些户外工作者提供了纳凉物资,里面有绿豆、冰糖、酸梅膏、冰袖、口罩等夏季防暑降温用品。
从铁路线到市内公路线,户外劳动者用汗水保障了城市的正常运转,同时他们头顶无形的“遮阳伞”也及时到位。“渴了能喝水、累了能歇脚、热了能纳凉。”社区工作人员李青告诉记者,玫瑰湾社区的这个户外工作者驿站2022年5月正式投入运营以来,通过多方引导,已成为附近社区工作者的“家”。驿站24小时开放,已经有100多位户外工作者的人脸信息录入了系统,他们可以随时过来喝水、休息。
贵丰配资-股票配资市场-杠杆买股票-股市杠杆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