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期:2025-07-25 08:15:23
大众网记者 张玉 青岛报道
7月23日,青岛理工大学(黄岛校区)图书馆一楼报告厅内,一场承载着学校荣耀与梦想的“青岛理工星”命名仪式盛大启幕。此次仪式,不仅是对一颗小行星的专属命名,更是青岛理工大学“因国家需要而生、与社会发展同行”办学理念的生动彰显,开启了学校与浩瀚星空对话的全新篇章。
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台长姜鹏,研究员严俊、刘静,山东省科技厅总工程师张兴旺,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原主任、研究员于志坚,学校老领导谭秀森,青岛西海岸新区管委副主任肖健,青岛市市北区副区长王芸竹等出席仪式。党委副书记、校长张凯在仪式上致辞,党委常委、副校长陈连军主持仪式。航天工程大学、昆宇蓝程(北京)科技有限公司、山东纬横数据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和企业相关人员,学校复杂网络与可视化创新团队领衔专家赵正旭,学校领导班子成员车景华、金祖权、苗吉军、卢新明,各二级单位代表、学生代表等参加命名仪式。
仪式上,与会人员共同观看了“青岛理工星”宣传视频,姜鹏宣读“青岛理工星”国际命名公报并向学校颁授“青岛理工星”命名公报和命名证书;严俊向学校颁授“青岛理工星”运行轨道图;刘静介绍了“青岛理工星”发现过程;严俊、王芸竹、谭秀森、张凯共同发布“青岛理工星”纪念雕塑形象。
张凯向莅临仪式的领导、专家和嘉宾表示欢迎,向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、贡献力量的领导专家和各界朋友表达感谢。他表示,“青岛理工星”的命名,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:大学之道,既要脚踏实地服务社会,也要仰望星空追求卓越。学校将以此次命名为新起点,秉持“百折不挠、刚毅厚重、勇承重载”的理工精神,在科研探索与育人之路上砥砺前行。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,进一步强化学科特色优势,努力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更大突破;不断深化科教融合、产教融合,培养更多具有家国情怀、全球视野的创新型人才,努力为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青岛理工力量。
张兴旺在讲话中向学校表达诚挚的祝贺,他表示,山东省始终将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,深入实施科技兴国战略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,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,要心怀“国之大者”,主动融入科技创新大局;强化创新策源,拓展校地协同的广阔空间;强化要素保障,厚植人才辈出的创新沃土,培养引领未来的拔尖人才。希望青岛理工大学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,在基础研究、成果转化、企业孵化、人才引育方面取得更大突破,为全省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!
肖健表示,小行星命名是一项国际性的、永久性的崇高荣誉。“青岛理工星”的命名,既是对学校七十余载深耕工程教育、服务国家战略的褒奖,也是对青岛西海岸新区科技创新生态的充分肯定,更是对中国高等教育和航天事业的礼赞。西海岸新区将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核心驱动力,支持青岛理工大学打造航天科教融合新高地,携手培育打造新区“航天+”星链产业生态,为建设航天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。
仪式后,与会专家、领导、嘉宾前往学校科技成果及科技成果转化展览、校史馆、土木工程学院防灾减灾综合实验中心、空间碎片监测与低轨卫星组网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参观调研。
“青岛理工星”是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兴隆观测站于1996年12月22日发现的,国际小行星中心将其正式编号为11139,是一颗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的主带小行星,轨道倾角为4.7度,公转周期约为4年。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对小行星命名有着极其严格的规定和审批程序,将11139号小行星命名为“青岛理工星”,是对学校办学成就的高度认可,更是对一代代青理人砥砺奋进的崇高褒奖。这颗在浩瀚宇宙中遨游的“青岛理工星”,承载着青岛理工人追求卓越、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,象征着探索未知、永攀高峰的科学精神,青岛理工大学的师生将像这颗璀璨的星辰一样,在各自的领域绽放夺目光彩!
贵丰配资-股票配资市场-杠杆买股票-股市杠杆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